21-2、杂75经 不起、解脱的意思

日常聽經聞法、閱讀經論中的交流討論,以及疑問、心得分享等。 “理性思辨,暢所欲言”是該論壇的學習宗旨,如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中言:“佛陀先觀察宇宙人生的事實,進一步,再作理性的思辨與直觀的體悟,徹底的通達此緣起法。” 作為佛弟子學佛,亦應是遵循同樣的方法,沿著佛陀的道跡,如此向佛學習。
头像
如其所应
帖子: 150
注册时间: 2022年 4月 20日 周三 12:43 am
昵称:
对道友点赞次数: 15 次
被道友点赞次数: 11 次

21-2、杂75经 不起、解脱的意思

帖子 如其所应 »

代码: 全选

Cbeta 印导会编版: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受陰。何等為五?
謂色受陰,比丘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

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

比丘白佛:
「如來為法根,為法眼,為法依,
唯願世尊為諸比丘廣說此義!
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
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七覺,八道。

比丘!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未得而得,未利而利,
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
復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
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不起、解脱在本经出现二次。

问题中是拿如来(人)和阿罗汉慧解脱(事)比较差别而不是如来和阿罗汉相比。

答案则显然是:
1) 没有说如来的慧解脱和阿罗汉的慧解脱有]没有差别;
2)而是说如来和阿罗汉有差别

标签:
头像
无所住
帖子: 228
注册时间: 2022年 4月 7日 周四 11:09 pm
最佳答案: 1
昵称:
对道友点赞次数: 21 次
被道友点赞次数: 20 次

Re: 21-2、杂75经 不起、解脱的意思

帖子 无所住 »

如其所应 写了: 2022年 5月 22日 周日 1:19 pm 不起、解脱在本经出现二次,
对应《佛陀的教示》2.02 人间佛陀 - 无师自悟一节,不起是不起染著的意思。解脱应该就是解脱于烦恼的意思吧。

《佛陀的教示》译文:
转载
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时,佛陀告诉弟子们说:“人有五受蕴,即色、受、想、行、识等。如果对五蕴能厌离、不起染著,就可称为如来、应供、等正觉等。”又说:“如果有人能于五蕴厌离、不起染著,那就成为阿罗汉慧解脱。”有弟子对此产生了疑惑[1],佛陀就故意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佛和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区别呢?”弟子们于是请佛陀开示解说。
经文原文:
转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头像
如其所应
帖子: 150
注册时间: 2022年 4月 20日 周三 12:43 am
昵称:
对道友点赞次数: 15 次
被道友点赞次数: 11 次

Re: 21-2、杂75经 不起、解脱的意思

帖子 如其所应 »

无所住 写了: 2022年 5月 22日 周日 9:27 pm 对应《佛陀的教示》2.02 人间佛陀 - 无师自悟一节,不起是不起染著的意思。解脱应该就是解脱于烦恼的意思吧。

经文原文:
转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
谢师兄贴出这段经文。

我自己的想法是:
1)
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
这样的比丘能不能算如来?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里标点标错了,应为
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下面阿罗汉一句相同】
比丘二字为引起注意,并非主语。

2)
这里的经文定义了如来和阿罗汉慧解脱(其实是慧解脱的阿罗汉),
然后问题是如来和慧解脱的阿罗汉之间的差别。

单从经文看,二者定义上的区别就在这四个字上“不起、解脱”,
问题是这四字之差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头像
无所住
帖子: 228
注册时间: 2022年 4月 7日 周四 11:09 pm
最佳答案: 1
昵称:
对道友点赞次数: 21 次
被道友点赞次数: 20 次

Re: 21-2、杂75经 不起、解脱的意思

帖子 无所住 »

如其所应 写了: 2022年 5月 22日 周日 10:36 pm
1)比丘二字为引起注意,并非主语。
感觉意思也差不多,“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意思是如此这样的比丘是“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就是告诉此时的听众,如此这样的比丘是“如来、应、等正觉”。
2)这里的经文定义了如来和阿罗汉慧解脱(其实是慧解脱的阿罗汉),
然后问题是如来和慧解脱的阿罗汉之间的差别。

单从经文看,二者定义上的区别就在这四个字上“不起、解脱”,
问题是这四字之差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找的这个: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 ... B%E5%97%8E,可以参考一下,感觉是阿含经中常见的省略处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头像
如其所应
帖子: 150
注册时间: 2022年 4月 20日 周三 12:43 am
昵称:
对道友点赞次数: 15 次
被道友点赞次数: 11 次

Re: 21-2、杂75经 不起、解脱的意思

帖子 如其所应 »

无所住 写了: 2022年 5月 23日 周一 12:45 am 感觉意思也差不多,“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意思是如此这样的比丘是“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就是告诉此时的听众,如此这样的比丘是“如来、应、等正觉”。
意思当然有差别:

“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
--- 是说的众生
即便局限到这个人间,也不仅仅是比丘,而是包括任何人: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 ,婆罗门...
只要你做到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你就是能称为如来、应、等正觉。

基于这样的逻辑,我个人认为比丘二字和本经开始处的“比丘”和末段中的“比丘”是一样的:比丘!引起听者注意。


无所住 写了: 2022年 5月 23日 周一 12:45 am 找的这个: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 ... B%E5%97%8E,可以参考一下,感觉是阿含经中常见的省略处理。
谢谢师兄这个链接,发现还真有和我一样想法的人。

David Chiou师兄的滅=不起=解脫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但师兄说是“阿含经中常见的省略处理”,如果师兄还有发现类似处理,请再贴出来。
我自己没有看到太多和这里类似的。

我自己则认为可能是经在翻译和之后的刻印流通中出现了问题,如果David 师兄说的“對比一下巴利對應經典就知道,兩段的用詞完全一樣”是真的(假定那那师翻译时依据的版本就是现在看到的巴利文版本)。

另外本经没有说如来慧解脱和阿罗汉的解脱有没有区别,
说没有区别的依据的不是本经,而是另外的经。
头像
如其所应
帖子: 150
注册时间: 2022年 4月 20日 周三 12:43 am
昵称:
对道友点赞次数: 15 次
被道友点赞次数: 11 次

Re: 21-2、杂75经 不起、解脱的意思

帖子 如其所应 »

标点理解版: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受陰。何等為五?
謂色受陰
比丘
於色厭離欲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

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

比丘白佛:
「如來為法根,為法眼,為法依,
唯願世尊為諸比丘廣說此義!
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
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七覺,八道。

比丘!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未得而得,未利而利,
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
復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
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头像
无所住
帖子: 228
注册时间: 2022年 4月 7日 周四 11:09 pm
最佳答案: 1
昵称:
对道友点赞次数: 21 次
被道友点赞次数: 20 次

Re: 21-2、杂75经 不起、解脱的意思

帖子 无所住 »

如其所应 写了: 2022年 5月 23日 周一 3:09 am 意思当然有差别:

“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
--- 是说的众生
即便局限到这个人间,也不仅仅是比丘,而是包括任何人: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 ,婆罗门...
只要你做到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你就是能称为如来、应、等正觉。
可以理解,不过我觉得主要还是对比丘说的,一是因为这些“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 ,婆罗门”要解脱都要经过比丘的阶段,比如在家居士好像最多证三果;二是阿含经时佛陀教导的对象主要是出家众,在家人还相对较少吧。
谢谢师兄这个链接,发现还真有和我一样想法的人。
David Chiou师兄的滅=不起=解脫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但师兄说是“阿含经中常见的省略处理”,如果师兄还有发现类似处理,请再贴出来。
我自己没有看到太多和这里类似的。
一下子也没找到,等我看到了贴过来。阿含经讲要的最近几讲(84、还是85不太记得了)法师在讲到七觉支(应该是七觉支)时特别提到过阿含经中的这种情况,经文中有时侧重点不同,所以有时会省略了(或者传抄中遗漏了也有可能)。
我自己则认为可能是经在翻译和之后的刻印流通中出现了问题,如果David 师兄说的“對比一下巴利對應經典就知道,兩段的用詞完全一樣”是真的(假定那那师翻译时依据的版本就是现在看到的巴利文版本)。
也很有可能。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头像
无所住
帖子: 228
注册时间: 2022年 4月 7日 周四 11:09 pm
最佳答案: 1
昵称:
对道友点赞次数: 21 次
被道友点赞次数: 20 次

Re: 21-2、杂75经 不起、解脱的意思

帖子 无所住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受陰。何等為五?
謂色受陰
因为后面紧跟着就是讲“于厌、离欲、灭、不起、解脱”,这里我更倾向于是逗号,“謂色受陰”,也就是“用色受陰举例来说”。
比丘
於色厭離欲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8-)
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一般“如是”是跟后面的在一起的吧:“如是受、想、行、识”,直接搜索“如是受、想、行、识”,可以看到很多经文都是这样的。“識厭”最好逗号分开为“……、識厭、……”,不然会想“識厭”是个什么东东?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头像
如其所应
帖子: 150
注册时间: 2022年 4月 20日 周三 12:43 am
昵称:
对道友点赞次数: 15 次
被道友点赞次数: 11 次

Re: 21-2、杂75经 不起、解脱的意思

帖子 如其所应 »

无所住 写了: 2022年 5月 23日 周一 4:51 am 一是因为这些“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 ,婆罗门”要解脱都要经过比丘的阶段,比如在家居士好像最多证三果;
不知道师兄的这种主张出自何经何论。回头我看看阿含里有没有反证。
头像
如其所应
帖子: 150
注册时间: 2022年 4月 20日 周三 12:43 am
昵称:
对道友点赞次数: 15 次
被道友点赞次数: 11 次

Re: 21-2、杂75经 不起、解脱的意思

帖子 如其所应 »

无所住 写了: 2022年 5月 23日 周一 5:00 am 一般“如是”是跟后面的在一起的吧:“如是受、想、行、识”,直接搜索“如是受、想、行、识”,可以看到很多经文都是这样的。“識厭”最好逗号分开为“……、識厭、……”,不然会想“識厭”是个什么东东?
要知道这里不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果这样标就清楚了:如是,【于】(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另外,如果上面的”色厌“没问题的话,”识厌“会有什么问题?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