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杂阿含经 第1171经的一点体会:拖延症

日常聽經聞法、閱讀經論中的交流討論,以及疑問、心得分享等。 “理性思辨,暢所欲言”是該論壇的學習宗旨,如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中言:“佛陀先觀察宇宙人生的事實,進一步,再作理性的思辨與直觀的體悟,徹底的通達此緣起法。” 作為佛弟子學佛,亦應是遵循同樣的方法,沿著佛陀的道跡,如此向佛學習。
头像
无所住
帖子: 228
注册时间: 2022年 4月 7日 周四 11:09 pm
最佳答案: 1
昵称:
对道友点赞次数: 21 次
被道友点赞次数: 20 次

读杂阿含经 第1171经的一点体会:拖延症

帖子 无所住 »

作为在家居士,在实际修行中,常常会因为俗事太多而造成各种境界太多,从而给六根带来更多可以执着的对象和机会,所以有时如果只是强调内观,训练“系六众生于其坚柱”,效果并不好,因为此时没有定力,心非常容易被外境带走,时间长了看不到效果,自然就会懊恼懈怠。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应是尽量双管齐下,即一方面训练心,一方面要治理境。师父常说要少事少欲,但有时会觉得身不由己,现实生活中真的很难做到少事少欲,那怎么办呢?最近的一点体会就是,既然做不到少事,就尽快把该做、能做的事做完,坚决避免养成拖延症的习惯,因为拖延症往往正是因为俗事太多与身心惰性相冲突而造成的恶性循环,很多未完成的琐事像一副副无形的担子一样挑在肩头,心不可避免地会去缘它们,就像把一堆肉骨头放到狗附近,狗怎么可能会熟视无睹?所以,一方面是闻思修对心的练习,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强对境的治理,即在尽量少事少欲的情况下,如果有些俗事无法减少,那就尽快安排、尽快做完,做完了,心便不再牵挂,能执着的对象和机会便会减少,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少事少欲的办法。
转载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种众生。一者得狗,即执其狗,系著一处。次得其鸟,次得毒蛇,次得野干[1],次得失收摩罗[2],次得猕猴。得斯众生,悉缚一处。其狗者,乐欲入村。其鸟者,常欲飞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乐向冢间。失收摩罗者,长欲入海。猕猴者,欲入山林。此六众生悉系一处,所乐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处,各各不相乐于他处;而系缚故,各各用其力,向所乐方,而不能脱。

“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馀境界。眼根常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则生其厌。耳根常求可意之声,不可意声则生其厌。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则生其厌。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则生其厌。身根常求可意之触,不可意触则生其厌。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则生其厌。此六种根种种行处,种种境界,各各不求异根境界。此六种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随觉境界。如彼士夫系六众生于其坚柱,正出用力随意而去,往反疲极,以绳系故,终依于柱[3]。

“诸比丘!我说此譬,欲为汝等显示其义。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著,不可爱色则不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于可意法则不求欲,不可意法则不生厌。是故,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4][5]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标签: